二氧化碳造石油-二氧化碳合成汽油价格
1.二氧化碳汽油与传统汽油的区别
2.中国二氧化碳合成汽油电车将是什么地位
3.二氧化碳与超临界水作用生成汽油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
4.合成汽油或成未来新趋势,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5.二氧化碳制汽油是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方法吗?
6.杨培东的伟大成就:研发人工光合作用,让二氧化碳变成汽油、药品
二氧化碳汽油与传统汽油的区别
1、化学成分不同。传统汽油也即国标油,主要成分为C5~C12脂肪烃和环烃类,并含少量芳香烃和硫化物,总的来说就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和微量硫化物。
2、理化性质不同。虽然二氧化碳能够更高效地转化为汽油,但它仍然无法取代传统燃料。
中国二氧化碳合成汽油电车将是什么地位
占据我国电源结构的核心地位。
我国二氧化碳合成汽油技术商用化,终于取得了新突破,二氧化碳高效转化新过程,并设计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未来将占据核心地位。
二氧化碳合成汽油利用太阳能加上合适的催化剂,就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变成生产各种产品,如塑料和汽油等所需的原材料。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出来可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一氧化碳,然后再与氢发生反应而转变成汽油。
二氧化碳与超临界水作用生成汽油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
是。二氧化碳中碳电正性高于辛烷中。
=====================
原来的回答并不好。氢的电负性比氧小,所以碳表现出的电性也不同。
或者说,碳的电子轨道在两者中也不一样,但是我不知道可否说明是氧化还原。
合成汽油或成未来新趋势,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合成汽油或成未来新趋势,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二氧化碳合成汽油技术取得新突破!我国研发的全球首套1000吨/年用二氧化碳加氢制备汽油中试装置在山东邹城工业园区开车成功,顺利生产出符合国VI标准的清洁汽油产品,想想都神奇,本来二氧化碳属于废气,可能加剧全球温室效应。但是我国已经拥有了自研技术,用二氧化碳加氢转化制备汽油等化学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还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这技术真的是太牛了,而且这对于解决我国石油进口依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技术在上海通过了专家评审,该技术二氧化碳和氢的转化率达到95%,生成的汽油产品环保清洁,符合国VI标准,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属世界首创,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且更关键的是,该项技术完全自主可控,这为后续万吨级百万吨级甚至更大规模工业装置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如果这项技术投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那么只需要二氧化碳和氢气就能够低成本大量生产出来清洁的汽油产品,那么不仅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还可能大幅度降低我国每年进口的石油数量,这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将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也可能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更好实现。
极大可能改变世界能源生产模式,划分能源及产业原材料世界市场份额,为全世界文明发展急需的能源生产技术在中国诞生了,且该技术领先世界,全球首套二氧化碳合成汽油装备在我国制造出来,同志们,一种希望在你我脚下熠熠生辉,未来可期。
二氧化碳制汽油是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方法吗?
这个官方微博给下的结论,是这个方法有望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并通过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帮助对抗全球变暖。其实这个工艺里面涉及到的各个技术环节,都是成熟的,经过了工业实践检验的。简单的说这个工艺包括了几个大部分:首先是从空气中富集二氧化碳。虽然工业上目前很罕见直接从空气中富集二氧化碳的做法,但是富集的原理是非常简单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可以很方便地被碱吸收,而吸收了二氧化碳的碱,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把二氧化碳释放出来,这样,就可以二氧化碳的富集,同时实现碱的循环使用来降低成本。工业上,吸收二氧化碳可以使用无机碱的水溶液,不过大规模的装置一般会使用有机胺。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领域,通过碱来吸收二氧化碳已经是很成熟的了,这些都是化学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直接把二氧化碳溶解在溶剂里面,比如应用非常广泛的低温甲醇洗工艺,利用二氧化碳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的甲醇溶液里面溶解度较好的性质,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再在较高的温度分离二氧化碳和甲醇,甲醇重复使用,而二氧化碳则得到了富集。目前工业上应用的二氧化碳富集工艺处理的都是至少几个百分点的二氧化碳,还没有应用到处理空气中几百个ppm的低浓度二氧化碳的实际例子。没有这样的工业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并没有这样的实际需求,并不是说技术上并不可行。当然在二氧化碳富集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的情况下,这个做法的确缺乏经济价值。造成经济性不好的原因,是一方面需要有投资,一方面运行这个回收装置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低,需要的投资也就越大,所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大。这个能量,是需要有地方提供的。汽油是碳氢化合物,元素是碳和氢。二氧化碳只能提供碳元素的来源,氢的来源就要依靠广泛存在的水。这个工艺提出的方法,是电解水。电解水制氢是非常成熟的工艺,需要注意这个工艺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然后就需要把二氧化碳和氢气进行反应。这个工艺提出的方法是甲醇合成。这也是很成熟的工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的反应温度和压力下得到甲醇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最早工艺来源于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加氢得到甲醇,后来也有了专门使用二氧化碳加氢得到甲醇的工业示范,技术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没有经济性并没有被工业实际应用。这个反应本身的确是放热反应,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不过将原料气体调整到所需要的温度和压力,仍然是需要能量的。然后就是将甲醇变成汽油的工艺。这个工艺听起来稀罕,实际上在八十年代就在新西兰有过大规模的工业实践,目前国内也有这样的装置,建成叫做MTG。这个工艺也需要外界提供一些能量。得到汽油以后还需要进行一些精馏分离等等提制工艺,也是需要能量的。如果不考虑技术细节,只看这个工艺的起始和终点,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汽油。汽油的使用方法是燃烧提供能量,得到二氧化碳和水。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和水,最终得到二氧化碳和水,还提供了人们可以使用的能量。这个能量不可能凭空而来。上面的分析也看到了,大多数的具体工艺环节都需要有能量来源,可以说这个工艺的本质,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媒介,将其他形式的能源,变成了运输可用的能源。千万不要误会这本身就是一个能源来源的解决办法,这只是能源形式转换的一个办法。运输使用的能源对可携带性有比较高的要求,要求便于存储、运输,需要一定的能量密度。这些要求是的汽油柴油成为运输用能源的首选,运输存储方便,能量密度大,目前还是其他能源形式不可替代的。运输业也有电力驱动,比如电气机车已经完全占据了铁路运输的市场,但是在飞机、轮船、汽车这些领域,电力因为不方便存储携带仍然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所以在运输用能源短缺,至少未来石油肯定会不够用的前提下,研究其他方法制备汽油柴油是有价值的。特别是石油或者目前已经成熟的煤制油,天然气制油,使用的都是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除了生物质以外都只能以电力的形式用于运输。这个工艺路线,在实现使用可再生能源来生产汽油的方面,是有价值的。那么,这算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方法吗?长远看,是的。化石能源早晚有不够用的那一天,这个方法到了化石能源不够的时候,是一个生产汽油的方法。但是短期来看,这个全工艺的投资很高,能量转换效率也比较低,再加上目前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也不便宜,至少在成本上是完全无法与目前的传统工艺竞争的。在至少二三十年的时间范围内,这条路线在解决能源危机方面做不了什么贡献,所以只能算是一个长远的方法,甚至可能是在化石能源退出舞台之后的一个运输用能源解决方法,与现在所谈的能源危机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直接就说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有很大的误导嫌疑。其实这个路线长远来甚至都不一定是一个好方法。电力汽车技术有可能在二三十年以后成熟,与电力汽车相比,这个路径的效率明显要地上不少,也许有特殊的市场定位,但是不可能是一个普遍的运输能源解决方法。或者说无论近期远期,从能源危机角度来讲,这条路线的意义都不大。但是也不是说长远看这条路线没有价值。要知道地球上能源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而能源的应用密度更加不均匀,而且,很多时候能源的分布于能源需求的分布对不上号,这就需要长距离进行能源运输。目前世界的石油就有一个遍及全球的输送网络,而电力却不可能实现超远距离的输送,跨越大洋的电力输送更是非常遥远的事情。这样,如何把可再生能源丰富但是需求较少的地区的能源运输出来,也是一个难题。如果能把可再生能源转化成为液体燃料的形式,就可以进行远洋运输,进行超远距离输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没有必要把能源转化成为汽油,转化成甲醇就已经足够了。至少在三十年前,就有日本人提出过利用澳大利亚的丰富的太阳能,通过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然后把甲醇运输到日本使用。石油的用处也不仅仅在运输用能源,依赖石油为原料生产的各种各样的有机材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类似的思路可以生产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工产品,使用甲醇为原料制备乙烯丙烯的工艺都已经在进行工业实践。在石油稀缺到连化学品的供应都无法保障的时候,这个思路可以保证后石油时代的化学品供应。实际上,在差不多百年之后的后化石能源时代,使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的原料来生产化学品,可能要比提供运输用能源要靠谱得多,也更有可能成为现实。那么,这个做法能够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吗?一定条件下来看,也是的。不过这个限定条件要比较苛刻。工艺本身,从大气中得到的二氧化碳里面的碳以汽油的形式被固定下来,汽油燃烧以后,再释放回到大气,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平衡。但是如果这个转化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来自化石能源,那么这个工艺是不可能实现完全的二氧化碳平衡的。实际上,这个工艺是否真的能实现自身的二氧化碳平衡,取决于所利用的能量的清洁性。只有这个工艺里面所需要的能源来源都是清洁的,没有碳排放的,所需要消耗掉的消耗品的生产也是完全清洁的,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那么,整个过程才不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或者说在没有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的情况下人们实现了能量的利用,这也是很不错的。在这个时候,虽然这个工艺并没有直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但是大自然本身就可以消耗一定的二氧化碳,如果人们停止了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逐渐降低的,间接的起到了清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但是,真的实现,如前所说的,很可能是后化石能源时代的事情了,至少三五十年以内,实际应用价值仍然不大。
杨培东的伟大成就:研发人工光合作用,让二氧化碳变成汽油、药品
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最看重的就是使用价值,一个研究到底是不是好的,绝大部分要看它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而另外一点,就是要看它的应用方式。
就目前的全球能源形势来说,一切新的发明都至少要有节能环保这个基础,否则光是推广就会受到很多阻碍,而就有这样一项研究,通过人为的设计把光合作用变成了可以独立控制的反应,并且从这个反应当中生产出了汽油、药品等等,这项研究的主导者就是著名的杨培东。
光合作用大家应该听得不少,即便中学的生物课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随着全球变暖不断加剧,温室气体也更多地被提起。
而要想要减少它的规模,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光合作用,借助植物的这种天然技能来吸收这部分多余的气体,只可惜植物本身也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各种环境污染和森林破坏不断加剧,要想靠它们来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目前来看还是很难。
从原理上讲,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转化能量供给自身的一个过程,在这整个转化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就是从自然光当中吸收能量,然后利用这些能量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加工,当然还有一部分的水,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这些东西变成有机物,作为自己生长所必需的营养。
其实到这里,绿色植物已经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但是对于人类来说,从这个过程中还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样物质,那就是 氧气。
位于南美的亚马逊森林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植被种类丰富,覆盖密度极高,加上高温多雨的自然气候,给这里的绿植提供了天然的能量来源,所以光合作用的效能也非常高,每年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向大气输送丰富的氧气,体量之大,居全球之首,所以也被称为 地球之肺 。
这也引出来 光合作用的三大重要作用, 首先第一点就是它可以 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作用相当于我们在地面建设了一个巨大的能量转换站,可以把分散在空中的能量集中起来,以另一种形式留下来。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对于绿植的需求都非常大,光合作用把这些能量储存下来之后,又会随着食物链进入到生物圈当中,从而实现能量的循环。
这其实也就是它的第二个作用, 把无机物通过转换变成有机物 ,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碳物质。
实际上,陆地绿植在这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要比我们想象得更重要,它们在整个碳物质转换的活动中占到了 60% 以上。
而这些物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品,还有各种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可以说,如果从现在开始人类失去光合作用,那么在不远的将来,整个世界也会陷入困境。
最后, 光合作用是大气平衡关键的守卫者 ,不管什么时候,大气当中的碳氧平衡对于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觉得再寻常不过的呼吸其实完全是建立在这种平衡的基础上的,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光合作用对于自然的运转如此意义重大,所以很多科学家也在不断尝试将其应用到工业生产当中。不过在这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反应从绿色植物中独立出来,也就是要实现人工的光合作用。
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多进展,比如研究专家找到了一些特殊的感应材料,并且将其制作得只有纳米大小,借助它们成功把光能转变成了电能,然后利用这种电能来进行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的生产。
应该说,在杨培东的人造光合作用出现之前,应用领域基本上都是这一套陈旧的人工合成程序,但是他却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既然我们可以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什么不对这个模仿本身进行一些创新呢?
杨培东想做的是改变二氧化碳的转化成果,从原来的碳水化合物变成 醋酸酯。
微对现代工业有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种物质可以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很多化工原料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比如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 燃料丁醇 就是来自于它,在此基础上,还能延伸出更多的种类,比如汽油、药品、肥料等等,都是重要的工业产品。
不过杨培东的志向不仅限于此,从转化效率上看,他的这套人造光合作用技术已经实现了极高的转化效率,应用的经济性几乎无可挑剔,只需要进一步巩固其稳定性,便能进一步增强应用价值。
除此之外,他正在潜心钻研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种转变变得更加高效,比如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人们在加油站获得的汽油可以是直接在那几分钟里面用二氧化碳生产出来的,甚至这种独立的光合作用系统也许将在星际移民里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比如像火星这样充满了二氧化碳的地方,就是理想的光合作用场地。
当然,要想真的走到这一步,还需要攻克很多的难题,但是至少杨培东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让那些看起来令人头疼不已的过量二氧化碳也成为了充满可能性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