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国际原油的价格走势图-1007年国际原油价格
1.河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钱字的起源和演变
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占全国比例
4.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河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河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认真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国土资源保护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工作成效明显,国土资源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全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紧从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有保有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集约节约,合理利用土地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依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服务社会,地质勘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标本兼治,地质环境保护取得新的成效;稳步发展,国土资源市场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的措施进一步落实;夯实基础,国土资源基础业务工作稳步推进;多策并举,国土资源系统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根据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土地总面积16.55万平方千米(24830.46万亩)。其中农用地18428.21万亩,建设用地3249.80万亩,未利用地3152.45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4.21%,13.09%和12.70%(图1)。
农用地中,耕地11889.84万亩,园地473.08万亩,林地4529.05万亩,牧草地21.64万亩,其他农用地1514.60万亩。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797.47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79.71万亩,水利设施用地272.62万亩。
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2291.54万亩,其他土地860.91万亩。
图1 2006年全省土地利用现状
2006年土地变更总量为75.49万亩,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减相抵为净减少,建设用地增减相抵为净增加(表1)。
表1 2006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省农用地面积净减少6.83万亩,其中耕地、林地、牧草地为净增加,园地、其他农用地为净减少。全省耕地面积11889.85万亩(图2),总量较2005年增加1.89万亩,人均耕地1.22亩。本年度全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24.03万亩,建设占用耕地23.76万亩,开发复垦整理与建设占用耕地相抵,净增耕地2643.80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图2 2000~2006年全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1)耕地减少去向及分析。2006年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灾毁及其他减少耕地27.35万亩(表2)。其中建设占用耕地23.76万亩,占耕地总减少量的86.8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例较大;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2.69万亩,主要集中在南阳市和焦作市,以耕地调整为园地、畜禽饲养地为主,如南阳市的西峡县发挥区位优势,在确立“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后,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梨、板栗、银杏等经济林及花木生产基地,该县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45万亩,焦作市与蒙牛集团合作,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2005年有0.14万亩耕地变为畜禽饲养地;生态退耕0.59万亩,主要集中在洛阳市和三门峡市;灾毁减少耕地0.05万亩,主要集中在新乡市;因其他原因减少耕地0.26万亩。
表2 2006年河南省耕地减少去向
(2)耕地增加来源及分析。2006年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原因增加耕地29.24万亩(表3)。其中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24.03万亩,占耕地增加量的82.17%,耕地增加的类型有:一是开发未利用地,如滩涂、荒草地、其他未利用地,二是对废弃的砖瓦窑进行复耕,三是对“空心村”、田间道路、沟渠和田坎的整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5.16万亩,主要是近年来,全省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两件大事,通过抓优质粮食产业和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主产县的支持,同时鼓励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特色,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其他原因增加耕地0.05万亩。
表3 2006年河南省耕地增加来源
2.建设用地
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部门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先保障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建设项目用地,对国家规定的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把供地“闸门”,既落实了国家调控政策,又保障了全省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
2006年,全省审批建设用地和征地面积较2005年有一定幅度增长。全年共审批建设用地15389.41公顷(涉及农用地12549.13公顷,其中耕地11019.32公顷),比2005年增长1.53%(图3)。其中,分批次建设用地14373.11公顷,占93.40%(其中,工矿仓储用地占54.44%);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016.30公顷,占6.60%(其中,交通运输用地占30.98%)。
审批建设用地中,批准建设用地面积1569.22公顷(涉及农用地1365.26公顷,其中耕地1212.40公顷),比2005年减少80.09%,其中单独选址用地(含重点急需项目)807.76公顷,占51.48%。
省政府批准建设用地面积13820.19公顷(涉及农用地11183.87公顷,其中耕地 9806.92 公顷),比2005年增长89.94%,其中分批次用地13611.65公顷,占98.49%。在省批分批次用地中,工矿仓储用地所占比例较大,为55.19%。
图3 2000~2006年全省审批建设用地情况
全省征地安置补偿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是确定了新的征地补偿标准;二是合理确定了征地补偿费分配结构;三是对拖欠农民补偿费情况进行了集中清理。2006年度全省共批准征地总面积12181.35公顷(比2005年减少11.16%),其中农用地9624.63公顷(耕地8368.55公顷),征地总费用54.02亿元,安置农业人口24万余人。其中,征地总面积1541.85公顷(比2005年减少79.99%),其中农用地1340.35公顷(耕地 1195.56 公顷),征地总费用4.17亿元,安置农业人口7.6万余人;省政府征地总面积 10639.50 公顷(比2005年增长77.10%),其中农用地8284.28公顷(耕地7172.99公顷),征地总费用49.85亿元,安置农业人口16.52万余人。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重点转向基本农田整理,并向重点产粮县倾斜;项目实施管理进一步规范,在建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已建成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共完成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3800个,较2005年增加23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0个,省级项目223个,市县级项目3567个,共开发、整理、复垦土地面积3.17万公顷,比2005年增长15.66%,增加农用地2.31万公顷,耕地2.13万公顷,投资额8.44亿元。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包括亚矿种为158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为78种(包括亚矿种为86种);已开发利用的为96种(主要矿产储量情况见表4)。
表4 截至2006年底全省主要矿种储量情况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省煤田地质局和省核工业地质局四个属地化地勘部门完成实物工作量的地质勘查经费达3.9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3018.66万元,地方财政拨款3亿元。地勘经费投入去向涉及内蒙古、河南、云南、西藏、新疆以及国外。全年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334325米,坑探工作量1257米,钻探工作量大幅增加。
2006年,全省新发现矿产地6处,分别是修武县五乡煤矿区、禹州市泉店铁矿、新安县辛庄郁山铝土矿、登封市刘楼乡重晶石、鲁山县王庄钾硼页岩矿、宝丰县清凉寺汝瓷胎料用陶瓷粘土矿。此外,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省外发现矿产地1处,为新疆和静县乌达特铅锌矿。
全省有1个矿种新查明资源量,为位于河南省洛宁县吉家洼金矿外围的金矿,资源量2000金属千克。
(三)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2006年,全省新颁发各类矿产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2536个,批准登记面积 6954.95 平方千米,矿权使用费共计1270.74万元。
其中,勘查许可证新发证467个(新立190个,变更113个,延续164个),批准登记面积6223.51平方千米,探矿权使用费1105.64万元,经济类型以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采矿许可证新发证2069个(新立595个,变更367个,延续1107个),批准登记面积731.44平方千米,采矿权使用费165.10万元,经济类型以私营企业为主。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2006年度全省共有4225个各类经济性质的独立核算采矿单位从事矿业生产活动,从事矿业生产人数达57万余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矿山企业239个,大中型矿山212个。
全省固、液体矿石产量为24827.77万吨,比2005年增加4686.15万吨。原油产量499.27万吨,比2005年增加2.12万吨;天然气产量165133万立方米,比2005年减少 8998 万立方米。
2006年,全省矿山企业工业总产值663.70亿元,较2005年增长17.15%。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现价工业总产值为190.56亿元,占全省矿山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的28.71%。各种规模矿山开发利用情况见表5,矿业总产值变化见图4。
表5 各规模类型矿山开发利用情况
图4 2002~2006年全省矿业总产值示意图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2006年,全省国有土地供应逐步规范,土地市场运行平稳。
2.土地一级市场
2006年,全省国有土地供应4419宗,面积10197.65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 5727.57 公顷、存量建设用地4470.08公顷,分别占56.17%和43.83%),成交价款及租金等收益共205.76亿元。宗数较2005年减少0.65%,面积和价款分别较2005年增加50.30%和60.15%(图5)。
图5 2000~2006年河南省国有土地供应情况
从地区分布来看,郑州、新乡、焦作位居全省国有土地供应总量的前三位,三市土地供应总面积为3306.74公顷,占全省的32.43%。随着中原崛起和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带动,原有经济欠发达的黄淮四市(信阳、驻马店、周口、商丘)成为中原崛起的后起之秀,经济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带来对土地的需求增大。2006年,全省供应总量超过600公顷的六个省辖市中,黄淮四市占三个(图6)。
从国有土地供应的用地类型来看,住宅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的供应面积较大,分别占供应总面积的31.58%和28.78%。住宅用地中,普通商品房的供应面积为2762.49公顷,占85.79%,经济适用房的供应为176.38公顷(图7)。
按国有土地供应方式分,出让土地3251宗,面积7046.85公顷,成交价款205.53亿元,纯收益126.33亿元;划拨土地573宗,面积2770.92公顷;租赁565宗,面积371.62公顷,租金1267.31万元;其他供地方式30宗,面积8.26公顷,收入1020.78万元(图8)。
图6 2006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国有土地供应情况
图7 2006年全省国有土地各用地类型供应情况
图8 2000~2006年全省国有土地各供应方式变化趋势
国有土地供应中,国有土地出让的宗数、面积和价款分别比2005年增长19.92%,56.49%和60.44%。在出让的7046.85公顷国有土地中,新增建设用地 3782.56公顷,存量建设用地3264.29公顷,分别占出让总面积的53.68%和46.32%(图9)。
从各省辖市出让情况来看,郑州、周口、信阳三市国有土地出让较为活跃,三市出让土地面积占全省出让面积的38.39%(各省辖市国有土地出让情况见图10)。
图9 2000~2006年全省国有土地出让情况
图10 2006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国有土地出让情况
国有土地出让中,协议出让3440.22公顷,成交价款49.21亿元;招拍挂出让 3606.63 公顷,成交价款156.32亿元。采取协议、招标、拍卖、挂牌类型出让的宗数分别占出让总宗数的45.99%,0.68%,13.87%和39.46%(图11)。
图11 2000~2006年全省国有土地招拍挂出让宗数占出让总宗数比例
3.土地二级市场
2006年,全省共交易国有土地使用权8407宗,交易面积9884.39公顷,转让金、租金及抵押价款共474.20亿元。交易宗数比2005年减少8.89%,交易面积和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加17.12%和87.05%(图12)。
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中,转让土地5070宗,转让面积1477.89公顷,转让金29.59亿元;出租土地377宗,出租面积26.87公顷,租金309.62万元;抵押宗数2960宗,抵押面积8379.63公顷,抵押价款444.58亿元(贷款金额206.05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仍为国有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主流(图13)。
图12 2000~2006年全省国有土地交易情况
图13 2006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国有土地交易情况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
2006年,全省矿业权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探矿权出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采矿权出让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矿业权的取得方式、政策界限、管理权限和操作程序等进行了界定和规范,加大了有偿竞争出让的力度。
2.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6年度全省探矿权出让654宗,出让价款4379.50万元,其中挂牌8宗,价款198万元,分别占全省出让总数的1.22%和4.52%;全省采矿权出让1215件,出让价款2.01亿元,其中挂牌392宗,价款2643.78万元,分别占全省出让总数的32.26%和13.12%(图14)。
图14 2003~2006年全省矿业权出让情况
3.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2006年,矿业权流转149宗,交易额2.09亿元。其中,探矿权转让97宗,转让交易额1.48亿元;采矿权转让52宗,转让交易额6078万元(图15)。
图15 2000~2006年全省矿业权流转情况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1.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了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清查活动,同时与监察部门配合对2005年以来新增建设用地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加大了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清查和查处力度,因此,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现和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数量较2005年有较大幅度上升。全年共发现土地违法违规行为12682件,较2005年上升了116%,涉及土地面积13921.27公顷(耕地10353.03公顷)。其中,历年隐漏4124件,涉及土地面积6937.29公顷(耕地5413.11公顷);全年发生土地违法案件8558件,涉及土地面积6983.98公顷(耕地4939.92公顷)。
全年立案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11132件(涉及土地面积12521.68公顷,耕地 9181.87 公顷),办结10525件(其中上年未结案242件),年度结案率为95%(图16)。
通过实施行政处罚,拆除构建物14247.87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53578.17百平方米,收回土地306.54公顷,收缴罚没款6.45亿元。在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中,对120名违法责任人提出了行政处分建议,行政处分83人;对252名违法责任人提出了党纪处分建议,党纪处分203人;移送司法机关582人,给予刑事处罚72人。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全省在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中,坚持“既要处理事,又要处理人”的原则,重点是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责任人的查处力度,坚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图16 2000~2006年全省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土地违法行为的特点:量大面广,工业用地尤为突出;以租代征现象比较普遍;未经批准占地现象严重;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2.地矿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共立案查处各类矿产违法案件1007件,结案997件(其中上年未结案件37件),年度结案率为99.01%(图17)。
图17 2000~2006年全省地矿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通过实施行政处罚,吊销采矿许可证53件,收缴罚没款936.27万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有关责任人11人,实施刑事处罚12人。
地矿违法案件特点:违法主体仍然是个人,个人违法案件总数较上年稍有下降,集体和企事业单位违法案件较上年稍有上升;违法类型主要是个人无证开采、集体和个人越界开采,这两类案件分别占立案总数的85.90%;违法矿种相对集中,主要为煤、铝矾土、铁和砂石矿等矿种。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6年申请行政复议77件,其中行政处罚65件,占84.42%,行政许可6件,其他6件;受理74件,连同2005年末未结案共审结84件,其中维持44件,撤销18件;本年末未审结6件。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从业人员共计42220人,各级管理部门直属单位966个,乡级土地所1947个。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从业人员中,省市县三级管理部门从业人员共计18829人(包括行政编制3561人)。其中,研究生112人,大本及大专10720人,高中及中专7355人,初中及以下642人。大本及大专比例有所上升,比例结构进一步好转(图18)。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经费收入8.14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104.75万元。
图18 2006年各级管理部门年末从业人员结构
2006年全省参加干部培训的人数476人,较2005年减少121人。其中党校培训273人,行政学院培训72人,其他培训131人。学历教育352人,其中博士生1人,硕士生11人,本科生159人,大专生181人,较2005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减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七、问题和建议
(1)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观念与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的要求差距较大。一些地方对加强宏观调控、严格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仍然认识不够,依法依规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意识不强。
(2)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和宏观调控、土地新政的要求差距较大。无论是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和转变作风上,还是在政策研究、工作探索和具体操作上,都还存在着不适应或进入状态慢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新的理论、政策的领会、消化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3)国土资源基础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差距较大。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工作还存在制度不健全、指标不统一、数据不准确、报送不及时等问题,国土资源监测、监管和执法监察等领域技术手段的应用还比较滞后,一些地方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还存在着编制经费不落实、人员素质低、工作不到位等情况。
鉴于以上问题,必须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监测、监管和保护体系,严格实行问责制度;继续推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依法依规,统筹兼顾,完善重点项目用地保障与服务机制,提高合理利用土地水平。
,钱字的起源和演变
钱币从远古时的贝壳,演化到春秋战国时的青铜铁币,再变成重金属,再变成金银锭.在宋朝时曾经出现过纸币-绞子...但在清初又消失了,在民国初年,银圆替代锭,到了国民时期又出现了代金卷,最后在新中国时重新发放钞票。
钱这个东西四千年前就有了。追溯其踪,钱字最早出现在《国语》中,在单穆公和周景王的对话里就提到了钱字。古人以“贝”为钱,因而,所有与钱有关的字几乎都是“贝”字旁。由此不难看出,古人造字都有一定的意义和目的。就拿钱这东西来说,无论是在历史的长河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其作用之大,是令人叹为观止和发人深省的。它能使善良变成丑陋,使丑陋沦为魔鬼。因而有人形容钱,是一把不见血的刀。
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康殷的《文字源流浅说》、马叙伦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到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这些学者们都谈到了“金”字的起源和“戋”字的起源,因为钱字的繁体写法为“銭”。“钱”,即“铫也,古者田器”。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占全国比例
2010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年底总人口1.85亿人,比上年增长1.2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814万人,比上年增长1.1%,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47.6%。
(一)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有所提高
2010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完成38 9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国各地区加总生产总值8.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198亿元,比上年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8 8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 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 060元。在5个自治区中,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15%,居于5个自治区首位。5个自治区的人均GDP均超过2500美元。
(二)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374亿元,比上年增长7.6%。
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11.16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达到226.2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达到146.7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8307.91万吨;棉花产量248.47万吨;油料产量422.40万吨;烟草产量104.38万吨;糖类产量9118.30万吨。
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平稳发展。2010年大牲畜、猪、羊年末存栏头(只)数分别为6067.84万头、8141.22万只和14885.23万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1%、28%和51%。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461万吨,其中牛肉、羊肉和猪肉产量分别为206万吨、207万吨和801万吨。牛羊奶产量1376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10年末,民族自治自治地方农业机械总动力13239.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0%;全年农村用电量309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56万公顷。
民族自治地方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2010年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48公斤,比上年略有增长;棉花人均占有量13.41公斤,与上年比略有下降;油料人均占有量23公斤,比上年略有增长。
(三)工业生产发展平稳,建筑业增长较快
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2 475个,完成工业总产值38473.86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完成4605亿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108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完成2708亿元。
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情况:机制纸及纸板385万吨,比上年减少23%;成品糖产量906.89万吨,比上年减少13%;原煤产量10.4亿吨,比上年增长25%;原油产量3059万吨,比上年增长2.8%;发电量673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粗钢产量4005万吨,比上年增长15%;生铁产量4447万吨,比上年增长13%;水泥产量21 653万吨,比上年增长1%。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79亿元,增长59.8%。亏损企业亏损额248亿元,同比减亏64亿元。
建筑业增长较快。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完成5203亿元。房屋竣工面积1541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
(四)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 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927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949亿元;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从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内资金3033亿元,国内贷款4486亿元,利用外资183亿元,自筹资金16150亿元。
(五) 消费品市场销售发展较快
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0076亿元,餐饮业1454亿元。
(六)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53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31亿美元,进口额202亿美元。民族自治地方年末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2919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7.9亿美元。
(七)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稳定增长
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国有铁路营业里程2.12万公里。公路线路里程达到91万公里。民族自治地方铁路和公路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0745亿吨公路,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500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固定电话用户266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728万户,比上年增长17.4%;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2482万户,比上年增长1.83倍。
(八) 旅游资源丰富,国际国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
截至2010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有世界自然遗产5处、文化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6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别为17个、25个和17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3个;国家5A级旅游区12个,4A级旅游区180个,3A级146个,2A级212个,1A级43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保护区面积达到8142万公顷。
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共有旅行社2392个。国内旅游人次达到4.9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434亿元。全年国际旅游人次942万人次,比上年减少3%;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9.8亿美元。
(九)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地方财政支出10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6%。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末余额46622亿元,比年初增加952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538亿元,比年初增加3452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579亿元,比年初增加6085亿元。
(十)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6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11231元,比上年增长10%。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继续改善。民族自治地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232元,比上年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3282元,比上年增长1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5.8%,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5.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二、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
(一)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情况
2010年末,民族自治地方研究与开发机构及情报文献机构683个,从业人员4.3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万人。科技活动经费收入51.7亿元,支出48亿元。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继续提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总数448件;专利申请量551件,比上年增加164件;专利授权量304件,比上年增加119件。发表科技论文8225篇;出版科技著作242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10年末,包头、南宁、桂林、乌鲁木齐等4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710家,从业人员32.7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2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总产值2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出口总额3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56.3%。
(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2010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09所,比上年增加13所;招生49万人,在校本、专科生156.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8.9%。普通中学11063所,招生444.8万人,在校学生1248.6万人。普通小学49367所,招生253.1万人,在校学生1536.3万人。
(三)文化事业继续推进
至2010年末,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06个,公共图书馆636个,文化馆776个,博物馆344个。全年报纸出版17.5亿份,各类杂志出版8276万册,图书出版4.3亿册(张)。共有广播电视台564个,广播电台46个,电视台56个。民族自治地方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2.7%,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5%。
(四)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2010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卫生机构(其中包括医院、卫生院、门诊部、疗养院所、专科防治所站、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站)4.5万个,卫生机构床位59.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8.1万人。民族自治地方卫生机构价值50万元以下的设备共有28.6万台,价值50万元至100万元的设备有7151台,价值10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5153台。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