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调整悖论分析怎么写-油价调整因素
1.先进部门和扩展部门的结构性比重越大结构性通胀越大是对的吗?
2.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借贷与通胀的关系
4.中国是否通货膨胀
先进部门和扩展部门的结构性比重越大结构性通胀越大是对的吗?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有有效抑制就会演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造成全面通胀。
通货膨胀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因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主动提高价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期间,需求、成本以及结构这三种因素同时起作用。
总体而言,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害的经济现象。并且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通胀意味著一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在外汇市场,通胀是影响币种走势的重要指标。但是,汇价走势对通胀的反应往往是复杂的。
一国货币的贬值分为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通货膨胀引起的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减少,就是对内贬值。而对外贬值就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汇率的下跌。我们要考察通货膨胀对汇价变动的关系,就需要了解货币的对内贬值与对外贬值的关系。
以欧元区和美国为例,如欧元/美元汇率现在为1.2000,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可贸易产品,在美国需要花费120美元购买的东西,在欧元区100欧元就可以买到了。如美国的通胀率为5%,一年之后,现在120美元能购买的东西,需要花费120*(1+5%)=126美元才能买到。如果欧元区通胀为0%的话,100欧元的东西,一年后还值100 欧元。这样,理论上欧元/美元的汇价现在变为1.2600。也就是说,一国的通胀将引起本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
应该指出,以上仅是极端情况下的按照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汇率。在现实经济中,一国往往会对经济进行干预,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往往取加息或者缩紧信贷等措施以抑制通胀,利率的变动造成了资金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这种变动蔓延到资本市场,造成证券价格的变动。具体体现为股票市场的走低,和债券收益率的提高。而后者使得债券市场相对于别国的债券更具有吸引力,这有可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加息国,从而形成加息国货币的买盘。这对加息国货币是有利的。目前外汇市场盛行的套息交易就是基于这一原因。
在美国自2004年6月1开始加息以来,迄今为止美国已经进行了11次连续加息。当2004年12月14日,美联储的第五次加息宣布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25%以后,美元利率自1998年来第一次超过了欧元2%的利率。而外汇市场也逐渐形成一种逻辑思维∶
通胀压力增大——中央银行可能加息——资本市场吸引力加大——货币上行
正是基于这一逻辑思维,美元在今年总体走势强劲,持续的加息预期抵消了市场对美国双赤字问题的担心,欧元/美元从去年底的历史最高点1.3665持续下跌。而每当美国,或者欧元区,或者英国公布强于市场预期的通胀数据时,其货币就会上扬。
但是,加息对于治愈一国的通胀真的是有效的吗?以及,持续的加息真的提高了一国货币的内在价值了吗?
前面提到,通货膨胀的成因有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动型。考察美国的国内经济,一方面由于美国消费者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需求旺盛,引起了一定的泡沫现象,而美国抵押利率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正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因。另一方面,过去1年多来,国际油价自30美元/桶节节攀升,现今已在60美元/桶上方,涨幅超过100%。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油价的飙升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一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即油价的上扬造成美国企业生产成本高企。但这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能否演变为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关键要看美国生产企业的定价能力(Pricing
Capacity),即美国企业的输出商品价格能否随著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上调。实际上,由于全球化的竞争,制成品的价格很难上调。能源价格的上扬仅仅通过成品油,如汽油价格的上扬来对消费者产生影响。这就造成了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较高,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并不高,而扣除能源和食品影响之外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更加温和的局面。也就是说,油价的上扬并未全面蔓延到美国经济的各个层面。而油价的上扬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无法控制的。下图给出了去年6月份以来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和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走势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最近半年来节节攀高,特别是9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达到25年来的最高月比增长率1.2%,但核心CPI却始终维持在0.1%的低水平。显示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全面的通胀压力。
相关知识——CPI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75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在美国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共分七大类,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饮品住宅;衣着;交通;医药健康;;其他商品及服务。在美国,消费物价指数由劳工统计局每月公布,有两种不同的消费物价指数。一是工人和职员的消费物价指数,简称CPW。二是城市消费者的消费物价指数,简称CPIU。
核心CPI即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大幅波动,并模糊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因此,一般将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ore CPI),并被认为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
一方面是由于住房抵押市场利率偏低引起的房地产投资需求过热,另一方面是由美联储无法控制的油价上扬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显然,美联储的持续加息行动可以抑制前者,但加息行动并不能抑制油价引起的通胀,相反,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上扬必然造成企业财务成本的增加,这对于饱受物价上涨之苦的企业来说,无疑又多了一项负担。而商品定价能力的缺失又让企业无法转移这些负担。这就产生了加息的悖论,加息治疗通货膨胀可能无效,但加息却会造成经济的放缓。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利率的传导机制不通畅。美联储理事桂恩(Guynn)就认为,美国企业的定价能力偏低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这点从英国经济中体现更明显,从2004年下半年就传言英国将会加息,但出于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心,加息一直未能成行,相反引来今年8月份的减息行动。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和能源价格、海外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令英国经济陷入滞胀危险。因此,通胀不再被市场看作加息的信号,而是出现一种难以治愈的经济梦魇。
能源价格的上扬,将引起可能的消费需求放缓,和由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消费需求的放缓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低迷。伴随著通胀的经济低迷给货币政策制订增加了非常矛盾的难度。仅凭加息或者减息是难以治愈这一顽症的。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当经济增长出现过热时,会伴随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取加息等货币政策效果是明显的。但当经济增长乏力时,经济中最活跃的投资因素对市场价格的敏感度降低,利率等货币政策作用并不明显,此时应该取财政政策来进行调整。
在高油价的前提下,为什么过去大半年来美联储的稳步加息总是不断刺激美元走高呢?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虽然不能直接对油价产生作用,但可以通过对强势美元的支持来达到抑制油价的目的。这一思维的逻辑依据是∶
加息——美元上扬——美元相对购买力增强——以美元计价的油价下跌——输入型通胀受到抑制
但是,随著石油生产国不断将出售石油赚取的美元转换为欧元等其他储备货币,这一逻辑路径的延续性受到越来越大的考验。首先,加息使美元走强的前提是美国资产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加大。但在于油价不断走强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对美国企业的盈利能力表示担心,而持续不断的加息行动会加剧这种担心。近期报出的美国通用汽车信用等级降低,以及瑞富财务丑闻等,都将抑制国外资本对美国资产的需求。虽然美国国债不会受到信用风险和企业盈利的影响,但毕竟其投资容量有限,美国不可能无限度的膨胀其国债规模。如果布什能实现其削减财政赤字的,联邦依靠国债市场来弥补预算的意愿就会减弱,国债的发行量反而会减少。有限的资产供给下,需求的增加会造成价格的上扬——国债收益率的下降,格林斯潘的所谓“长期利率之谜”就会再现市场。这显然就抵消了加息所带来的资本市场吸引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联储连续的加息压力之下,特别是未来还将继续加息(市场猜测美联储可能将利率最终提高至5%的水平),美国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压力。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花旗银行等大型银行利润率的飙升,另一方面频频出现美国企业利润下降的警告。这是因为加息将企业利润通过融资成本转嫁到银行利润了。但这一现象不会持久,企业利润的最终下滑,将下挫投资意愿,而我们知道,投资是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投资的大幅上升或者大幅下降都是损害经济的。而加息带来的美元强势将最终由美国经济的走缓而抵消。
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中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在货币层面的表现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GDP=C+I+C+NX,其中购G比例较小可以忽略,那么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C投资V和贸易顺差NX。首先,从消费角度看,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 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而且从消费结构看,高档化妆品、金银珠宝和汽车等奢侈品称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军,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升级阶段。其次,从投资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熏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 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最后,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熏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使得我国出口制造业具有价格优势,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 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47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货币的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使得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二是货币供给超常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增长16.7%,达到40.3万亿元。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在这种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当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时,就会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资产的现象?熏必然形成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从而价格上涨由上游产品传到下游产品,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借贷与通胀的关系
总体而言,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害的经济现象。并且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通胀意味著一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在外汇市场,通胀是影响币种走势的重要指标。但是,汇价走势对通胀的反应往往是复杂的。
一国货币的贬值分为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通货膨胀引起的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减少,就是对内贬值。而对外贬值就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汇率的下跌。我们要考察通货膨胀对汇价变动的关系,就需要了解货币的对内贬值与对外贬值的关系。
以欧元区和美国为例,如欧元/美元汇率现在为1.2000,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可贸易产品,在美国需要花费120美元购买的东西,在欧元区100欧元就可以买到了。如美国的通胀率为5%,一年之后,现在120美元能购买的东西,需要花费120*(1+5%)=126美元才能买到。如果欧元区通胀为0%的话,100欧元的东西,一年后还值100 欧元。这样,理论上欧元/美元的汇价现在变为1.2600。也就是说,一国的通胀将引起本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
应该指出,以上仅是极端情况下的按照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汇率。在现实经济中,一国往往会对经济进行干预,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往往取加息或者缩紧信贷等措施以抑制通胀,利率的变动造成了资金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这种变动蔓延到资本市场,造成证券价格的变动。具体体现为股票市场的走低,和债券收益率的提高。而后者使得债券市场相对于别国的债券更具有吸引力,这有可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加息国,从而形成加息国货币的买盘。这对加息国货币是有利的。目前外汇市场盛行的套息交易就是基于这一原因。
在美国自2004年6月1开始加息以来,迄今为止美国已经进行了11次连续加息。当2004年12月14日,美联储的第五次加息宣布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25%以后,美元利率自1998年来第一次超过了欧元2%的利率。而外汇市场也逐渐形成一种逻辑思维∶
通胀压力增大——中央银行可能加息——资本市场吸引力加大——货币上行
正是基于这一逻辑思维,美元在今年总体走势强劲,持续的加息预期抵消了市场对美国双赤字问题的担心,欧元/美元从去年底的历史最高点1.3665持续下跌。而每当美国,或者欧元区,或者英国公布强于市场预期的通胀数据时,其货币就会上扬。
但是,加息对于治愈一国的通胀真的是有效的吗?以及,持续的加息真的提高了一国货币的内在价值了吗?
前面提到,通货膨胀的成因有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动型。考察美国的国内经济,一方面由于美国消费者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需求旺盛,引起了一定的泡沫现象,而美国抵押利率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正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因。另一方面,过去1年多来,国际油价自30美元/桶节节攀升,现今已在60美元/桶上方,涨幅超过100%。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油价的飙升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一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即油价的上扬造成美国企业生产成本高企。但这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能否演变为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关键要看美国生产企业的定价能力(Pricing Capacity),即美国企业的输出商品价格能否随著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上调。实际上,由于全球化的竞争,制成品的价格很难上调。能源价格的上扬仅仅通过成品油,如汽油价格的上扬来对消费者产生影响。这就造成了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较高,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并不高,而扣除能源和食品影响之外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更加温和的局面。也就是说,油价的上扬并未全面蔓延到美国经济的各个层面。而油价的上扬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无法控制的。下图给出了去年6月份以来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和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走势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最近半年来节节攀高,特别是9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达到25年来的最高月比增长率1.2%,但核心CPI却始终维持在0.1%的低水平。显示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全面的通胀压力。
相关知识——CPI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75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在美国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共分七大类,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饮品住宅;衣着;交通;医药健康;;其他商品及服务。在美国,消费物价指数由劳工统计局每月公布,有两种不同的消费物价指数。一是工人和职员的消费物价指数,简称CPW。二是城市消费者的消费物价指数,简称CPIU。
核心CPI即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大幅波动,并模糊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因此,一般将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ore CPI),并被认为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
一方面是由于住房抵押市场利率偏低引起的房地产投资需求过热,另一方面是由美联储无法控制的油价上扬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显然,美联储的持续加息行动可以抑制前者,但加息行动并不能抑制油价引起的通胀,相反,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上扬必然造成企业财务成本的增加,这对于饱受物价上涨之苦的企业来说,无疑又多了一项负担。而商品定价能力的缺失又让企业无法转移这些负担。这就产生了加息的悖论,加息治疗通货膨胀可能无效,但加息却会造成经济的放缓。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利率的传导机制不通畅。美联储理事桂恩(Guynn)就认为,美国企业的定价能力偏低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这点从英国经济中体现更明显,从2004年下半年就传言英国将会加息,但出于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心,加息一直未能成行,相反引来今年8月份的减息行动。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和能源价格、海外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令英国经济陷入滞胀危险。因此,通胀不再被市场看作加息的信号,而是出现一种难以治愈的经济梦魇。
能源价格的上扬,将引起可能的消费需求放缓,和由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消费需求的放缓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低迷。伴随著通胀的经济低迷给货币政策制订增加了非常矛盾的难度。仅凭加息或者减息是难以治愈这一顽症的。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当经济增长出现过热时,会伴随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取加息等货币政策效果是明显的。但当经济增长乏力时,经济中最活跃的投资因素对市场价格的敏感度降低,利率等货币政策作用并不明显,此时应该取财政政策来进行调整。
在高油价的前提下,为什么过去大半年来美联储的稳步加息总是不断刺激美元走高呢?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虽然不能直接对油价产生作用,但可以通过对强势美元的支持来达到抑制油价的目的。这一思维的逻辑依据是∶
加息——美元上扬——美元相对购买力增强——以美元计价的油价下跌——输入型通胀受到抑制
但是,随著石油生产国不断将出售石油赚取的美元转换为欧元等其他储备货币,这一逻辑路径的延续性受到越来越大的考验。首先,加息使美元走强的前提是美国资产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加大。但在于油价不断走强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对美国企业的盈利能力表示担心,而持续不断的加息行动会加剧这种担心。近期报出的美国通用汽车信用等级降低,以及瑞富财务丑闻等,都将抑制国外资本对美国资产的需求。虽然美国国债不会受到信用风险和企业盈利的影响,但毕竟其投资容量有限,美国不可能无限度的膨胀其国债规模。如果布什能实现其削减财政赤字的,联邦依靠国债市场来弥补预算的意愿就会减弱,国债的发行量反而会减少。有限的资产供给下,需求的增加会造成价格的上扬——国债收益率的下降,格林斯潘的所谓“长期利率之谜”就会再现市场。这显然就抵消了加息所带来的资本市场吸引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联储连续的加息压力之下,特别是未来还将继续加息(市场猜测美联储可能将利率最终提高至5%的水平),美国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压力。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花旗银行等大型银行利润率的飙升,另一方面频频出现美国企业利润下降的警告。这是因为加息将企业利润通过融资成本转嫁到银行利润了。但这一现象不会持久,企业利润的最终下滑,将下挫投资意愿,而我们知道,投资是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投资的大幅上升或者大幅下降都是损害经济的。而加息带来的美元强势将最终由美国经济的走缓而抵消。
中国是否通货膨胀
近期,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攀升,以及物价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成了金融界的热门词汇。那么,中国现在是不是已经陷入通货膨胀?如果物价继续上涨,货币政策方面是否要取一些措施,比如调高存款利率或存款准备金利率?今年的GDP增长速度会不会因些而放慢?证券市场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们邀请了金融界知名专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主任王松奇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贺力平教授,一起探讨通胀形势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通货膨胀的经典定义就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过程”,不管是什么因素推动的,只要度量物价水准的指标持续上升,就可以认定经济体系中已出现了通货膨胀。
通胀苗头已现
记者:近期CPI指数持续攀升,央行行长也一再强调目前通胀趋势已非常明显。您认为当前的形势是否就是通货膨胀?
王松奇:通货膨胀的经典定义就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过程”,不管是什么因素推动的,只要度量物价水准的指标持续上升,就可以认定是经济体系中已出现了通货膨胀,日前行长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观点无可非议。
贺力平:人们通常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表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前几年中国出现了消费物价的下降,人们谈论通货紧缩;与之相对,现在出现了居民消费价格的上升,相应的用词就是通货膨胀。当然这不是很接近于老百姓所说的通货膨胀,因为普通老百姓所说的通货膨胀可能主要指价格的全面上涨。从目前看,价格水平的上升只发生在某些产品或者某些行业,而另外一些产品、另外一些行业没有上升。这显然不能说是一种“全面的通货膨胀”。但是,作为反映全部商品,或者说影响人们生活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指数,现在的确在上升。新数字是2004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一年前(2003年1月)上升了3.2%。这是年度的价格上升水平,显然与几年前的情况大不相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一般物价水平已经上升,或者说出现了上升。
出现这种上升,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意味着物价水平还会继续上升,或者停留在目前水平围绕3.2%上下细微波动呢?这些可能性都存在。国内外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中国未来一段时间价格水平的变化,所以说这是一个微妙的问题,目前尚难有定论。
遏止通胀预期更重要
记者:那么,防范通胀的关键因素在哪里?为防止通胀苗头继续增长,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取哪些应对措施?
王松奇: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通货膨胀,首先要区分通货膨胀的类型并研究其生成机理,然后对症下药。从中国2003年物价上涨的原因看,主要有以下几点:(1)农产品涨价对部分消费品价格上升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由两个因素导致:一是近年来粮食总产量呈下降趋势;二是去年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2002年,近年来中国大宗农产品价格在变动率上同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变动率已大体趋同。(2)信贷扩张速度过快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速增长,若干原材料短缺严重,价格急剧上升并因大量进口导致国外同类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结果迂回影响许多工业制成品工厂成本并对多种产品形成价格上升压力。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币值稳定,当通货膨胀苗头出现,为了遏制物价上涨的惯性效应,货币当局理应作出反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无论是因为粮食减产还是源于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传递效应,都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无关,中央银行能够施加影响的只能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速度及与此相关的部分行业过热和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等问题。
2003年6月,中央曾出台过针对房地产信贷问题的121号文件,这是一个窗口指导性措施。事实证明,其收效并不十分显著。由此看来,2004年中央银行在以抑制信贷过速扩张为调节重点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似乎应当另想一些办法,如在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方面取一些新的动作等等。
贺力平:各种物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是随着经济的增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随着技术的变动,随着贸易开展等等不停地出现的,这是市场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但是,如果出现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尤其是异常的变动,那么往往需要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或者说中央银行所掌握的各种政策工具,能够起比较大的作用。在这里,应该说明一个重要区别。过去流行的一个说法是,中央银行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防止通货膨胀。这一般或粗略地来说,是对的。但是,应该承认,最近20多年,国内外经济学界围绕通货膨胀经过反复研讨得出的一个重大成果是,货币政策调整不仅仅是需要取紧缩措施去治理已经出现的通货膨胀,这样做属于一种比较简单的、线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原始的货币政策。
新的货币政策原则从根本上说是预防或者逆转通货膨胀预期。现代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预期才是推动通货膨胀最基本的因素。也就是说,只要社会公众普遍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哪怕是在通货膨胀较低的水平上,或者说价格上升速度还比较慢的时候,通货膨胀也势必到来。如果通货膨胀预期较小较弱,货币政策可能会很有作为,而且可以起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是谈论一个高程度、大范围的通货膨胀现象的话,货币政策所应对的对象就是社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如果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了,价格水平出现持续不停的爬升,货币当局只能取很简单的对策,那就是全面收缩的措施。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有多方面的含义。它可以意味着所有政策性利率水平的上调,所有信贷扩张被限制,所有基础货币的发行被中止。这只是在极端的情况下才出现的。目前的情况很不一样。货币当局所面对的很可能是带有某种不确定因素的、轻微程度的通货膨胀预期。对待这种新情况,货币政策取向进行必要的调整是必要的。
政策与经济“预测竞赛”
记者:最近有人建议央行调高存款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考虑到利率调整的时机问题,您认为利率调整是否会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王松奇:在中央银行手中,有价格型工具、还有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作用机制复杂,传导过程曲折;而数量型工具作用机理简单,传导过程简捷。到底选择哪一种工具,全看调节的紧迫程度和目标的预期值域。
为适当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过度扩张及降低扩张中生成的金融风险,我们似乎可以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之间进行根据选择。变动利率一般要以实体经济部门中企业资金需求有充分的利率弹性为前提。从2003年的情况看,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都成了厚利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些许的利率提升在这些行业的成本支出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靠利率这种价格手段无法达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看来,现实的选择只能是运用行政性手段和数量型手段相结合,在行政手段的运用上,中国的监管当局早已驾轻就熟,问题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数量型手段。
在各个商业银行存在资本、资产、经营状况及风险差异的情况下,从中国国情出发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贺力平:利率调整指的是政策性利率的调整。事实上,如果人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那么市场利率水平已经在发生变化了。从最近几个月国内货币市场,包括国债发行市场、资金拆借市场以及一些新的证券发行价格的行情,都可以看出,中国的市场利率水平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动。引起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参与者,金融机构及投资者们已经考虑到了未来通货膨胀可能有一定不确定性。他们在接受、买卖这些资产和金融工具时候,形成了对买卖有关金融工具、金融资产新看法和新的回报要求。但我们说政策性利率水平,尤其是那些直接由中央银行来确定的存款利率、货款利率、再融资利率、货币市场回购利率等等,还没有动。显然,货币当局希望要稳定目前资金市场的情况,没有到必须调整的时刻。
不用说,利率是货币当局应对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预期的一个极重要的工具。这个工具一直在货币当局口袋里,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不能排除这个工具在今年或者说明年不使用。它的使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判断,即要判断人们是怎么看待价格水平的变动、看待经济的走势、看待国内外的经济环境等等。综合考虑这些经济因素,不能说现在就应该调整利率。整个形势是变动的,货币当局也要动态地形成新认识和新判断,而且是科学的判断。很多时候需要去预测新形势,与经济环境进行某种“预测竞赛”。
可补充说的一点是,目前国内的利率水平比较低,尤其是政策性利率水平较低。如果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及预期,货币当局如果需要调整利率也相应是比较小的幅度。
至于利率调整会不会影响人民币的汇率,这需要看国内利率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以及它们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动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还要看套利资金的跨境流动性)。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国内的利率水平与国际市场并没有突出差距。如果多少有些利率差距会对一些资金持有者的资金流入决策有影响的话,这种影响肯定也是较小的。此外,对资金跨境套利者而言,他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是国外利率水平变动的可能性。比如,北美的利率水平目前也处于一个不确定时期。美联储有可能是在今年晚些时候上调其政策性利率。因此,中国上调利率现还没有受到一个很明显的国际环境制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